【人物特辑】“哪怕有百分之一的希望,我都不会放弃” ——记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袁颖


“刚才我才结束了一场‘战斗’,成功把我同事拒绝回去了,也许今晚,也许明早,我们就要去给一个危重症患者进行插管了,哈哈哈,我同事拗不过我,我年纪比他大,就是有优势震住他……”在别人看来最危险的工作,对于袁颖来说,却是争着抢着上,在困难和危险面前,谁都不能和他谈条件。

08a1c4fad8614804910ae248358169e3_865x401.png

刚插完管,走出隔离ICU的袁颖

“争”来的名额

袁颖是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内科的医生,也是此次医院援鄂医疗队中年龄最大的一位。今年51岁的他,若不是问起年龄,也许没人能猜到他的真实年龄,在医疗队的合影中,这个瘦高个、面带笑容的帅哥顶多也就40出头。

其实,原本这次医疗队名单中没有袁颖,得知消息后,他第一时间跑去争了这个名额。

早在疫情发生时,袁颖第一时间写了请战书,请战书中流露着对湖北疫情的担忧,对贡献自身力量的期盼:“湖北的情况不乐观,如果需要我们医院支援,我随时可以去。尽管我不是党员,但我是昆华人,是一名医务工作者,受过灾难救援培训和生物隔离训练,有足够医学知识和技能,可以胜任,不辱昆华!”

298dce7bdb924618b64c7d941754e569_752x655.png

然而医院在组建援鄂医疗队时,考虑到袁颖年龄,并未将其列入名单中。知道情况的袁颖找到院领导,坚定地表示:“我有足够的医疗知识和技能,身体没问题,家里安排好了。汶川、玉树我都去了,这次我也必须去。”

大家都知道,袁颖的加入无疑给医院援鄂医疗队打了一剂“强心针”。

他是危机中的“路灯哥哥”

也许是职业关系,又或许是本能,每次遇到危机,袁颖都冲锋陷阵,他被同事们称为危机中的“路灯哥哥”。

410a3b55f93e476b8fba24070238a909_960x1280.png

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,他是同事口中从窗内飞出抢救患者、扶着病人贴心喂水、在推车上做心肺复苏抢救病人的“昆华男神”,是同在地震灾区救援的同行口中默默守护生命,危机中照亮别人的“路灯哥哥”,是病人口中那位“高高的帅帅的,借我钱垫付医疗费的袁医生”,是妻子口中“太热爱医生这份职业、太忘我投入”的救援者,也是身为党员的母亲不断嘱咐“要听组织的话,好好工作,以身作则”的儿子。

02e9cd406a194770890fd8aa1a2c862d_402x509.png

和此次在咸宁开展工作中一样,袁颖同样将这一本能带到了湖北咸宁。

由于年纪大,医疗队特意将袁颖的工作安排为二线班,但他从未因为年龄的问题退让过。从接手重症患者救治工作以来,医疗队从县区共转运了6名危重症患者到咸宁市中心医院,其中有3个危重症患者是袁颖亲自转运。

7f375d7a2fbb4920a2aa8261f6d32f50_623x831.png

准备去转运危重病人到医院ICU救治

就在2月25日晚,他们转运的一个危重症患者经过无创呼吸机救治后,仍无好转,同事们进行病情分析后,决定根据患者情况实施进行气管插管,呼吸机治疗。

“气管插管对新冠肺炎患者对医护人员来说,风险都很高,我们不会轻易走到这一步,但这是不得已而为之,哪怕有百分之一的希望,我们也要投入百分百的力量。”讨论完病情后,他也做好了随时上的准备。

“刚才我才把同事陈国兵给送出房间,他来跟我谈,一旦这个患者需要插管,让他来,我拒绝了。怎么可能让他上,我在急诊28年,要上也是我上,虽然来这里开展工作,我们还没给患者进行过气管插管,但我转运过一个气管切开的患者,风险都是一样的,我有经验,不能跟我抢。他作为副队长,责任要比我多,他还有更重要的任务要完成。”在危险面前,他还是抢着上。

然而话音刚落,袁颖就赶到医院去为患者做气管插管了。

一切都很顺利,但事后,袁颖还和同事吐槽“哎,大失水准,花了近20秒,耗时是平时的5-7倍!”。

其实,这样一个操作换谁都非常艰难。因为气管插管时,操作者被感染的风险很高,所以加戴头套,而头套没有通风装置,人们在头套里的呼吸都很困难。

袁颖打趣的说,借用同事李波的话说“头上套个塑料袋,口还被扎了起来”,很形象。在海拔100米的地方,呼吸却如同在5000米。

袁颖郁闷地说:“刚开始,同事袁兵先尝试了纤支镜引导,但限于患者条件没成功,只有换我来经口插,护目镜和头套两层都起雾,你说急人不?”

截止记者发稿前,袁颖已和所在的医疗队成员顺利完成第二个患者的气管插管。

a72ecc9f256a4deb84bff70938821e54_1080x1440.png

准备去做气管插管的袁颖

听到人们称赞他时,他却笑着说:“不要把我说得那么神,在病人生死面前,每个医者都会这样去做,我只是其中一个微小缩影罢了。”

“多省出一套防护服 我就多能去看看我的病人”

据了解,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共派出31名医护人员,他们主要在医院的重症病区工作。为了分担队员的工作和感染风险,袁兵、李波、陈国兵以及几位医生,总抢着进重症病房。

4318a712cb464d2bac66f9ce26897cb9_865x649.png

袁颖和同事对插管后的患者进行检查

“现在防护服还是很紧缺,我们尽量都把病房里的工作多做一些。包括床旁的X光片检查和床旁超声,我们都自己进行,一方面是可以减少医技人员的暴露风险,另一方面,我们就想多省出一套防护服,就能多一次机会去看看我们的病人,及时调整治疗,也能让他们安心治疗。”袁颖说。

只有心存敬畏 才不会大意

虽然多年在急救战线上工作,但袁颖说,面对这场疫情,他允许自己恐惧,但绝不退缩,这是医者的底线。

“你只有恐惧了,才会心存敬畏,保持警惕,保持清醒的头脑去面对。这是烈性传染病,到现在都没有特效药,所以我们不能麻痹大意,有时往往就是这么一瞬间,就会多一名感染者,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。而且,我们一定要站到最后,我们一旦倒下,就会少挽救多少人的生命,造成他们身后多少个家庭的惨剧,这个险不能犯。”袁颖说。

“虽然我们大家都开完笑说,此次过来连命都带交出去了,还有什么可怕的?但是我们可以在战略上藐视它,在战术上必须重视、敬畏它。”袁颖说。

为了和死神较量,袁颖心里记挂着自己的患者。“我们有几个微信群,下班时,我们一般都会通过微信群了解我们的患者的情况,一旦有问题,我们会有立马冲回去救治,我们任何人都不想看到死亡数字的上升,这是一次较量,只要我们跑勤点,看勤点,都有希望在。”

神仙眷侣的同心战“疫”

“我报名了,紧急联系人填的你。”疫情发生后,袁颖写了请战书,打电话告诉妻子吴咏昕,结果电话那头回道:“哎呀,我也填的你,那我改成你姐姐吧。”无需多言,无需解释,平实的交流,是“心照不宣”,是守望相助,是同心战“疫”。

袁颖的妻子吴咏昕也是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的医生,他们俩的爱情故事在医院里被传为一段佳话。结婚24年的他们恩爱如初,吴主任在心血管内科工作,袁颖下夜班时,都会为妻子送上一朵玫瑰花。他们被同事们称为“神仙眷侣”。

“确切地说,我们结婚有24年零3个月,她懂我,支持我,就拿这次出征来说,我们都没提前告诉对方,都在同一时间在各自不同的科室报名请缨,只是因为联系人有了冲突,才打电话沟通了下,那么多年了我们也是彼此的依靠和支撑。”袁颖说。

谈到是否想念妻子时,袁颖说:“想!我们每天晚上都要视频电话。”

在医疗队出征时,记者看到,人群中,吴咏昕穿着墨绿色的羽绒服站在袁颖身旁,显得格外娇小,她给袁颖送了一束向日葵。接过鲜花的袁颖一把将吴咏昕揽入怀中,紧紧的抱着。排队上车时,他们再次相拥,袁颖替妻子擦去眼泪,便登车出发了。

e9ad8bf349744140b7e8057ce961d180_1620x1080.png

夫妻两相拥

短暂的分离是为了更好的相守,他们以大爱践行着医者的使命。

希望我们的坚守换来后方无恙

袁颖所在的医疗队从2月12日出征到现在,已经18天了,目前前方一切向着好的方向发展,当问及袁颖归期是何日时,他态度坚决地说:“我们和这个病毒结下梁子了,不给个说法,坚决不回去。”

“快了,就快看到曙光了,我们在这边的情况基本稳定了,再坚持一段时间就有好消息了。但我听说因为数字开始稳定,家乡的朋友们开始意识有些松懈了,请一定帮忙呼吁,大家可以思想上轻视,行动上重视,一定一定做好防护,我们在前方拼命,不想听到后方传来任何不好的消息,我们怕那时已经没有精力去拼了。”刚轻松的聊完前方的战况,袁颖顿时为家乡的朋友们担心起来,一直在电话那头拜托记者要正确呼吁大家重视。

袁颖说,我是一个平凡的老百姓,不会讲什么大道理,我们千里迢迢冲来前线,说大了是保卫祖国,保卫湖北,说小了就是保卫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,希望用我们的微薄之力去最危险的地方战胜疫情,换来后方无恙!

b312b1389bff4d6aa0a170b400c0d4c7_865x432.png

来源:云南信息报


电话:0871-63639921、63645556  传真:0871-63627731     电子邮箱:khyyyb@163.com

滇ICP备15003244号      备案号:53011202000213号         地址: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金碧路157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