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都市时报】省一院“铅衣侠” 身披“铠甲”救死扶伤

微信图片_20210430103342.jpg

刘达

微信图片_20210430103345.jpg

陈志明  本组图片均为供图

微信图片_20210430103348.jpg

张云梅

    1989年,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(下称省一院)引进血管造影设备后,率先建立放射介入学科,开始开展介入手术,成为西南地区最早开展此项技术的医院。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,现已成为与传统的内科、外科并列的临床三大支柱性学科。

  介入手术室内一个接一个病人的进出,既是对生命的救赎,也是介入手术医生一次又一次射线的“洗礼”。每台手术,医生都要长时间暴露在射线之下。为减少辐射对介入医生带来的伤害,需穿戴铅衣、铅帽、铅围裙、铅眼镜、铅围脖进行手术,因此,他们获得了一个英勇的称号——铅衣侠。

  在省一院心内科、放射科、神经内科、神经外科、普外科、心脏大血管外科等科室,都藏着身披“铠甲”的铅衣侠。五一劳动节前夕,记者前往探访,见证铅衣侠们的介入人生。

  刘达

  常年24小时值守

  从死神手里抢时间

  下班、假日,对于省一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刘达来说,是不存在的。

  神经内科的手术,大多讲究一个“快”字。比如缺血性脑卒中患者,最佳手术时机在发病后6小时以内,越早手术治疗效果越好。因此,刘达常年处于24小时值守状态,无论什么时间,无论他在做什么,一通电话,就立马赶到医院,穿上七八公斤重的铅衣开始手术。用他的话来说,这些手术,都是在从死神手里抢时间。

  前不久的一个周末,一个仅19岁的女大学生由于大动脉炎导致血管闭塞,4支大血管有2支发生堵塞,清晨被同学送到医院时,女生已出现左半身偏瘫,连话都说不清楚了。原本休息的刘达接到科室电话后,立即飞奔到医院,第一时间为女生手术,将她从死门关拉回。做完这台约2个小时的手术,脱下沉重的铅衣,刘达贴身的衣服已完全湿透。

  神经内科的很多手术,例如机械取栓,需要给患者注射造影剂,再借助血管数字减影机,将干净清晰的血管影像展示出来,医生才能精准进行手术操作。血管数字减影机的作用,好比医生的“透视眼”,它通过X射线,完成对血管的“透视”。正因如此,医生手术全过程都处在射线环境中。

  因为长期在辐射环境下工作,医生必须穿戴上厚厚的铅衣、铅围裙、铅围脖等,在如此笨重的穿戴下,全程站着实施长达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精微手术,其中艰辛可想而知。有一次,刘达连续手术近24个小时,手术过程中因为精神高度集中还不觉得累,手术一结束,他就感觉全身虚脱,两三天后才缓过来。

  尽管穿着铅衣隔离射线,但日积月累的辐射,难免对医生的身体造成影响。有的出现脱发,有的甚至罹患癌症。刘达记得,有一位年纪较大的骨科大夫,因为常年在射线下为患者徒手复位,后来患上了皮肤癌。“当然,这些年随着设备的更新和放射技术的进步,手术中曝光的射线量和散射在减少,对身体的影响也在减小。”这些话,刘达也常用来宽慰家人,不过,这并没有打消家人对他的担心——只要得知什么食物能减少辐射对身体的影响,家人们就要寻来,“逼”着刘达每天食用。“我只有乖乖吃,家人才能放心些。”刘达笑着说。

  其实,对于辐射,刘达早已不以为然,在他看来,相比介入手术的意义,辐射影响不值一提。10年前,刘达前往重庆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进修神经内科介入治疗,学成归来后,成为省一院开展神经内科介入手术的第一人。作为一名医生,一名党员,神经内科第三党支部书记的刘达,一年365天坚守岗位、甘于奉献,像极了身披铠甲的战士。

  张云梅

  巾帼不让须眉

  在血管中“穿针引线”

  跟平常一样,省一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云梅穿着铅制防护服走进了手术室。

  比起外科手术,张云梅觉得心内科的介入手术更像是“针线活”,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,身披“铠甲”站立数小时,在直径数毫米的血管中“穿针引线”。“有时候,手术时间过长,结束后浑身都没了气力,身子就跟散了架一样。长期的工作,让我们大多数人都出现了慢性腰肌劳损、腰椎间盘突出等问题。”

  张云梅从进入心内科到现在已经有18个年头。18年来,身披“铅衣”走进手术室是她的常态。“尽管现在的手术室比以前要好一些了,但是穿着铅衣后那种闷和负重的压力还是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。”

  张云梅至今还记得五年前的一天。“那天刚好是我的手术日,患者特别多,有的还是比较复杂的手术。”那天,张云梅从早上就开始一直忙,给最后一例病人做完手术,打开手术室的门才发现,第二天的天都亮了。

  做完了手术,她还有一场重要的讲课。直到忙完所有事情回到家,她才发现自己浑身冒汗,又困又饿,全身酸痛。

  不过,即使辛苦万分,她也没有感到后悔。“作为一名党员,又是医生,这是我应该做的。”张云梅笑着说,虽然与男生相比,女生天生具有身体劣势,尤其要穿着沉重的“铅衣”,心内科的女医生特别少,仅占全科室的1/5左右,但是在张云梅看来,女医生也有女医生的优势,那就是比男医生更加细心。“心内科干的就是‘针线活’,这就是女医生独有的优势。”

  让张云梅感到欣慰的是,她的孩子看到了妈妈的劳累,偷偷学了按摩。每当她累了一天回到家,孩子就让她躺好,为她按摩舒缓疲劳。

  被张云梅医治的患者,很多曾命悬一线,经过手术转危为安。这时,张云梅总会想,如果患者就这么去世了,那该多么可惜。前不久,张云梅接诊了一个40岁左右的心梗患者,凌晨3点送到医院时,心衰加上心脏前降支100%闭塞,非常危险。张云梅从家里匆忙赶到医院后迅速为其手术,术后再配合心脏康复训练,这名患者的心脏状况已大大改善。“虽然自己辛苦一点,但是一想到挽救了很多人的宝贵生命,就有一种被别人需要的感觉,特别美好。”

  也许正因为这种被人需要的感觉,让张云梅把从医当做一件幸福的事。在她的耳濡目染下,她的孩子如今也选择了学医,并立志成为和妈妈一样的好医生。 

  陈志明

  30年的铅衣人生

  挽救数万名患者

  “很好,结束。”话音刚落,省一院放射科主任医师陈志明关闭控制室的话筒,起身到更衣室换上铅帽、铅围脖、连体式铅衣,洗手后,再次进入手术室,中途休息时间不足5分钟。从早上8点到10点半,陈志明已进行了两台介入手术。

  1990年,陈志明参加工作,1991年开始接触学习介入治疗,那会儿介入手术刚兴起不久。带着挑战和对未来的憧憬,陈志明在介入诊疗方面,一干就是30年。恶性肿瘤、各种出血性疾病的急救、血管疾病……如今介入手术被运用在越来越多的手术中,陈志明的手术范围也逐渐扩大,每次都在挑战铅衣下的极限耐力,40分钟、2个小时、4个小时,最长一次手术是6个小时,改变的是时间,不变的却是那份医者的责任与担当。

  手握一根细细的导丝,通过米粒大小的穿刺点,穿着15公斤重的铅衣,在影像设备下,陈志明精准地为患者开展手术,虽然创口小,但风险与难度系数不亚于开放式手术。而所承受的辐射和铅衣的压力,他从不言语,甚至为了分担年轻医生身上的压力,他总把科室里为数不多的分体式铅衣让给其他人,因为分体式铅衣可以减轻身上的重量,穿着没那么累。

  从事这个行业,注定要选择亏欠,要么是家人,要么是患者。身为一名党员,更作为医技党总支副书记、医技第二党支部书记,陈志明永远把患者放在第一位,对家人屡次爽约。“作为医生,救死扶伤是我的职责;作为党员,只有顾好大家,才能维系好小家,我的家人能理解我。而且现在科里也很少让我出急诊手术了,我还能经常和家人一起吃个晚饭。” 

  根据医院规定,50岁可以不用再出急诊手术,但今年55岁的陈志明偶尔还会出急诊,每天钻进介入室一待就是一整天,即使不用他亲自手术,他也会透过控制室,看着年轻医生操作。他的手机也还是习惯性地24小时开机,接到电话,就第一时间赶来。

  其实近几年里,陈志明已经开始出现腰酸背痛的情况,但他不愿过多提及。他只说:“既然要悬壶济世,就注定要用自己的健康去换别人的健康,这是我的选择。只希望有更多的医生能加入介入行列,造福患者。”

  省一院挂职放射科的行政副主任王玲是中组部、团中央共同组织的第21批赴滇“博士服务团”中的一员,王玲博士介绍,我国从事介入行业的医生非常少,“铅衣侠”缺口较大,压力也不言而喻。“如今,卒中、胸痛、创伤中心也需要介入的配合,为此,我们把北京的介入理念在云南落地,也希望搭建云南的大健康产业平台,推进规范化治疗,让更多人关注介入治疗,加入‘铅衣侠’行列,同时也关爱这群伟大的勇士。”



电话:0871-63639921、63645556  传真:0871-63627731     电子邮箱:khyyyb@163.com

滇ICP备15003244号      备案号:53011202000213号         地址: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金碧路157号